目的地:
价 格:
 
    泉州民间曲艺
内容

高甲戏

    始于明朝,使近百年间才兴起的地方剧种,为福建主要剧种之一,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。它以武戏为主,与以文戏为主的梨园戏风格迥异,且以丑见长,丑角表演吸收木偶戏的表演艺术风格。

    在高甲戏中,丑角充任主角,使整台戏活灵活现,妙趣横生,产生异常奇妙的效果,以其通俗文化和各种“丑”的“特技”表演赢得观众。因而举凡祝寿、乔迁、婚庆以及祈福酬神等活动,均延请高甲戏演出。为了适应广大侨乡观众的需要,闽南侨乡专业和业余的剧团有二、三十台之多,其代表作以揭露封建制度为主题的历史讽刺喜剧《连升三级》,为人们所喜闻乐见。


南音表演

    每当夜晚,徜徉于古城老街旧巷或市区文化宫、府文庙一带,常可听到袅袅的南音,令人心醉神驰。南音,又称南曲、南管、弦管,是晋唐时代的宫廷音乐传入福建后,与闽南民间音乐、戏曲音乐渗透、融合、发展形成的。它源于泉州地区,后流传于整个闽南、港台和东南亚华人居住区,形成了沟通地域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。

    南音译泉州话演唱,曲调典雅柔美,唱腔婉转悠扬,既有宫廷音乐气质,又有浓烈的乡土气息,富有长久不衰的音乐魅力。它既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,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古代音乐文化遗韵,被誉为“中国音乐的活化石”,“中国民族音乐的根”,“一部活的音乐历史”,深受人民喜爱。


梨园戏

    一种古朴、典雅、优美的戏种,由中原移民南迁时带来,并于此地生根发芽,流传播衍,成为独具特色的闽南语地方戏曲。其中称发源唐玄宗教习梨园子弟。

  梨园戏保存有宋元南戏的很多剧目、音乐以及表演形态,故被称为“宋元南戏活化石”,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。其主要代表作有名剧《陈三五娘》,荣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,并被拍成电影;当代剧作家王仁杰创作的《董生与李氏》获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。

  梨园戏悠久的历史,独特的艺术风格,不仅为泉州人民所喜闻乐见,更确立了自身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。


提线木偶戏

    泉州是中国提线木偶戏之乡。提线木偶古称“悬丝傀儡”,相传起于汉代,兴盛于唐宋,唐末时传入泉州。

    泉州提线木偶造型栩栩如生,制作工艺精湛,剧目丰富多彩,表演技艺高超,动作逼真动人,台词诙谐风趣,唱词优美生动。艺人们凭着双手操纵木偶身上的16至32根线,能够演化出各种活灵活现的动作姿态,把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表演得出神入化、动人心弦。

 

打城戏

    打城戏,又称法事戏、和尚戏、师公戏,是从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,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。清咸丰十年(1860),晋江县小兴源村道上吴永诗、吴永寮兄弟首创打城戏班,以村名“小兴源”为班名。打城戏表演独树一格,既保留某些宗教成分,又以武打、杂耍见长,场面热闹,引人注目。其角色行当,依提线木偶戏的体例,分为生、旦、北、净四大门类;后来受到高甲戏、京剧的影响,生、旦有所发展,丑行也****分出。表演科步以罗汉科为主。音乐在道情和佛曲的基础上,吸收提线木偶戏曲调混合组成。


笼吹

  笼吹流行于泉州各市县城乡,用于迎接宾客、迎神赛会、婚丧喜庆等场合。“笼吹”是民间俗称,据说始于清代。因将演奏乐器放置于一担红漆缀金、雕龙画凤的木制箱笼里,就座演奏时,并列搭成乐器架,行走演奏时,挑箱笼随队行进,故名。
 
笼吹谱有南北谱之分,击乐有南北击乐之分,曲牌有文武之分。演奏根据不同场合分为单曲和套曲,套曲一般由二至五首乐曲连缀而成。

  笼吹主乐为大鼓吹;演奏线乐和细乐时则使用南鼓(压脚鼓)嗳仔(小唢呐)二弦、三弦、箫、笛以及京胡、二胡、椰胡、管子(鸭母笛)等。

  按不同的演奏组合形式,又可分为大鼓吹、鼓钹吹、大十番、八音吹、红甲吹等。


十音

  泉州“十音”起源于笼吹音乐的“十音吹”,并在流传中吸取外来诸多曲调,逐渐成为独立的地方乐种。

  “十音”使用乐器有北嗳(小唢呐)、笛子、管子、二胡、四胡、椰胡、京胡、北月琴、双清、三弦、北琵、五音击乐及北鼓等。曲牌吸收多乐种音乐、乐曲结构大多呈方块,适合舞蹈动作,故泉州民间舞蹈大多采用“十音”配乐。 泉州城乡各地均有“十音”社团组织,大多用于自娱或参与迎神赛会、婚丧喜庆等演出。


北管

  北管音乐简称“北管”,是流传于惠安城关及涂岭、辋川、山腰、南埔、后龙等地的一种丝竹音乐。全盛时仅惠北各乡就有教习馆60多个,并随着惠籍侨台胞的足迹传到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。

  北管音乐分曲和谱两部分。曲即声乐曲,演唱使用“官话”(土腔北方话),曲调揉进闽南、莆仙音乐的一些行腔特点;谱即器乐曲。乐队编制少则七八人,多则十五六人。乐器沿用江南丝竹乐器及闽南的琵琶,嗳仔,莆仙的尺胡、小三弦、双清等,主奏乐器是提弦。


车鼓

  车鼓音乐流行于城乡,每逢节庆活动,泉州农村常要敲锣打鼓,热烈一番。因其游行表演时将鼓置于车上,故名车鼓。 传说车鼓源于汉代的车鼓乐,近现代传入城市,并加入唢呐等乐器和“小击乐”(响盏、小叫、铜铃、碗锣等),乐曲采用南音音调。近些年更有统一着装、化妆,配合简朴舞步,结队行进的车鼓阵,尤以泉州王宫的女子车鼓队远近闻名。


道教音乐

  泉州道教音乐源于原始巫觋祭祀乐舞,吸取了本地民歌、木偶戏、佛曲、南曲等有益因素,建立了“歌、舞、乐”为一体的道乐体系,具有强烈的民俗性与观赏性。

  泉州道教科仪音乐,分声乐、器乐两部分。声乐又可分为咏唱、吟唱、念唱等几种;器乐可分弦管乐(丝竹乐),吹打乐,鼓吹乐等。音乐结构可分成单曲及套曲两种,如《孔雀经》套曲,由70多首曲连缀而成。通常使用的器乐曲有[北上小楼]、[伴将台]等30多首,均常见于戏曲音乐与民间器乐曲中。使用乐器除道教所特有的法事乐器帝钟、戌钟、敲钟、手鼓(法事鼓)四种外,大都与民间流行的鼓吹乐、地方戏曲音乐相同。


佛教音乐

  佛教于西晋太康年间传入泉州,隋唐五代泉州佛教兴盛,至宋元间,泉州海外交通遍及世界,中外佛教徒往来日渐频繁,所带来的梵呗逐渐本地化,衍化为以闽南语咏唱的泉州特有的佛教音乐,并传诵至今。

  泉州佛教梵呗分赞曲、套曲、支曲三类: 赞曲多数为香赞,或为香、花、灯、涂、果、茶、食、宝、珠、衣等十供养赞,以及佛、法、僧三宝等赞。 套曲多用于大型法会,如《瑜伽焰口》由84曲联成套,用于佛生日,超度等;《水陆法会》则分8部分,每部分甚至多至由34曲组成,用于超度水中,陆上亡灵。 支曲则由部分特定的命名曲组成 泉州梵呗在吟咏过程中,均配以法器演奏,法器有引磐、鼓、木鱼、大小钹、大磐、大钟等。

 

布袋戏

    布袋戏又称掌中木偶戏,指花戏。其源已久,据《武林旧事》、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宋理宗、度宗朝、宫廷盛会的礼单上就有掌中木偶戏。闽南布袋戏之发端,民间相传,明嘉靖年间,闽南秀才梁炳鳞,屡试不第,一日与友人至清源山仙公庙卜梦,仙公在他掌中题"功名在掌中"五个字。梁再次落榜,流落街头说书,因羞于见人,以布帘遮脸,自称是"隔帘表古"。某日,一提线木偶艺人也来听他说书,觉得这说书人语言生动,表现力强,于是建议他手托偶人,边说边表演,并教给他偶人表演技艺,自此闽南有了以手掌操作的偶人戏。因偶人的躯干是用布做成的"人仔腹",形似布袋,所以叫布袋戏。或说它戏具简单,只用一只布袋便可游乡串街演出,故称布袋戏。据永春布袋戏艺人传说,永春县在明天启年间,就有两台木偶戏,一台是卿园村张森兄弟组建的提线木偶戏班,另一台是太平村李顺父子创立的布袋戏班。因文献缺乏记载,泉州在明代布袋戏的活动情况,已无踪迹可追寻。布袋戏之在泉州流传,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是清乾隆年间。乾隆《晋江县志》卷72"风俗志"载:"又如,木头戏,俗名傀儡,近复有掌中弄巧,俗名布袋戏,演唱一场,各成音节。"在清代,泉州府属五县都有不少布袋戏世家口惠安东园运头村,有一俗称"运头智"的艺人,是惠安早期(约乾隆年间)的布袋戏师傅。之后,有涂寨乡宣妙村叶姓一家,自清中叶以后,世代操掌中木偶为业,创始人叶添,传子叶铜、孙叶炎生、叶钳、叶杯。炎生传子天宝、妈宝、妈赞,孙清泉(妈宝子)、秀泉(天宝子)及几个堂兄弟。至天宝、妈宝一代,已是19世纪末叶,20世纪初叶。一百多年来,惠安县掌中木偶戏以涂赛为中心幅射全县。晋江县所能知的是清嘉庆三年(1878)东石潘径村李豪所创办的"金永成"布袋戏班在当时所有布袋戏班社中,历史最久,最富盛名。因是家族戏班,人称"李家班";因班址设在潘径村,又称"潘径布袋戏班"。创始人李克茶,曾受福州官街之召,在广珠楼演出"七尺八命"一剧,轰动一时。其第二代李绳煌、李绳绵;第三代李荣宗、李祖墨(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);第四代李伯芬等。1945年以后,分金字和黑字两班;繁衍至今已属第五代。该文介绍了泉州布袋戏的情况。该文图片为布袋戏照片。

 

堂皇壮武开路鼓

    晋江侨乡长期以来流行一种堂皇威武的号称“开路鼓”的民间游艺活动。

    开路鼓的主要乐器为一面特制的大鼓,倾斜放置于一个精雕细刻、油漆安金、四柱带篷的开路鼓架上。左右两边各有一支竹杠,以便四名扛夫抬着大鼓前进。鼓架后面,特地安装一个牢固的脚踏架,吊装在竹杠之下并与大鼓架相连,开路鼓架的前面及东西两面,垂下大红绣花的开路鼓架裙,正面凸绣某某开路鼓队几个金线大字,左右两侧绣着“国泰民安”和“喜庆迎祥”等八字。鼓手身穿黄色箭衣,束袖扎腿,头包黄巾,双手执着巨大鼓槌,站立大鼓后面,威风凛凛,被扛大鼓的四名扛夫连同大鼓抬着前进,四名扛夫身穿一色青衣,头包青巾。

    开路鼓前面,有四面特大铜锣,大锣中心向外凸出,名曰“锣”,每个铜锣由两名身穿绿衣的人抬着前进.后面的人手执大锣槌,负责敲锣,前后两人可以替换打锣。

    大锣前面,有四支五尺长的大喇叭。同样由两人合抬一支,前面那人,用一根特制的叉子托着,行进之时,则放于肩头之上,这四个人也均身穿绿衣,头包绿巾。喇叭前后及大锣两侧.各有长绒红蕤垂下,以增加美观。

    这种大型的开路鼓阵,前导旗之后,便是开路鼓阵。一出场便给人以堂皇威武的印象,常用于特大型的进香谒祖的行列。行进之时,三通鼓罢,大锣和长喇叭按曲调吹奏,咚咚的大鼓声敲起,真正是震天动地,而宏亮的大锣声和长喇叭交替鸣奏,真正是撼人魂魄,鬼哭神惊。旧社会的迎神****活动,即用此开路鼓阵以开拓前路,驱邪逐鬼,而让光明正大之神通过。当年安海龙山寺观音到浙江南海普陀山进香谒祖,这开路鼓从安海出发沿新开辟之泉安公路行进至泉州,沿途各乡各里,万人空巷,尽到公路两旁围观,对如此堂皇威武之阵容,莫不啧啧称赞,叹为观止!

    上述开路鼓阵为特大型者,而通常使用的一般开路鼓阵,同样有大鼓、鼓架、大锣和喇叭,同样有整齐一色之服装,在晋江侨乡广泛用于迎神****,出殡送葬,乃至娶妇迎亲之列,因用开路鼓以开辟前路,就可驱邪逐鬼,迎祥纳吉。

相关信息
收缩
   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支付方式 | 广告业务 | 网站帮助 | 法律声明 | 友情链接 | 返回首页
    权利所有:厦门岳美旅游  联系电话:0592-5335665   

  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80号

    闽ICP备20008628号-1